“江南叙事·夬曼”艺术展
展期:2018年4月1日——2018年4月30日
开馆时间:9:00——16:30(节假日照常开放)
地址:南京仙林东·宝华山西麓环山路1号
可园·艺墅/可一美术馆
“江南叙事·”艺术展,邀请了从1930年代到1990年代出生的58位艺术家、以及2000年代到2010年代出生的57位儿童画小作者参展,年龄跨越超70年,作品超400幅,全方位诠释“时间”的概念。以““”是由“快”和“慢”去掉“心”字偏旁,组合而成,是造出来的字,没有确定的读音和含义,跟时间有关。策展人林书传撰写前言,阐释策展思路:用一个艺术项目去谈时间的概念,其落脚点一定在人,贡布里希著名理论早已指出“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快”“慢”无“心”,时间在人。
本期对话嘉宾
参展艺术家 孙晓云 &“江南叙事·”艺术展总策划 钱晓征
江南叙事·夬曼|孙晓云:“仿佛若有光”,那束“光”一直在引导着我向前走
钱晓征/采写
钱晓征:此次江南叙事艺术展,以“”作为展览主题,您怎么理解?
孙晓云:显然“”是“快慢”二字的衍生。“夬曼”,读音不变,“夬”是决然,刚强;“曼”是温绵,柔美。刚柔并济,有老年的味道,也有年轻的感觉,兼济当中有一种共存。以“”作为展览主题,是跨越老中青几代人的集合,有一种传承的感觉,既有象征意义,也有当代艺术的含义。
钱晓征:您如何看待“时间”?
孙晓云:人一生很短暂,时间难以抓住。想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但有时没办法去辨别“必要”和“不必要”。当时觉得好像有意义的事情,后来看不过是过眼云烟。所以并非依据当时的感觉来判定所谓人生的价值。只有度过了很多时间之后,回过头,才可能明白意义是什么。也许我现在觉得没有意义的东西,到了未来会觉得很珍贵。
钱晓征:您现在觉得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
孙晓云:现在的“兴奋点”在于抓住最后的青春尾巴,多做一些“精致”之事。只要我拿起毛笔,意义就有了。
钱晓征:什么是“精致”的事情?
孙晓云:以我现有的精力,尽量去完成一些“精致”的事。“精致”的事情其实更需要年轻人来做。我已不年轻,我时时会有紧迫感。这几年我把将近七万字的《四书》写完了。过去的《四书》是每个书法家都要写的,科举考试必学的。将来再意识到要做这件事情时,可能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当下做了。
钱晓征:您现在写小楷,眼睛很吃力吗?
孙晓云:比以前吃力,速度也慢了。人一辈子有所遗憾是必然的,只能尽我的能力去减少遗憾。我心里的高度实际远远没达到,这种内疚感、负罪感恰恰就是动力。就像《桃花源》里的那句“仿佛若有光”,那束“光”一直在引导着我向前走。陶渊明描写的这种仙境,并非人人都能达到,但若不循着那束光走下去,就永远成不了“打渔人”,人需要一种把事做好的原始动力。
钱晓征:这种感觉从何时开始的?
孙晓云:从小就有,对自己不满意,这辈子时常处于自我谴责中。
钱晓征:是否因为某种“责任感”?
孙晓云:“责任感”只是别人附加于我的,很多事情归根于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外界虽然有外界的要求,但我自己的要求则是首要的。
钱晓征:现在是不是更清楚自身的价值,以及往后要做的事?
孙晓云:大致方向更清晰,仍有无法把握的,比如随着年龄的增加,写出来的字会越来越老道、厚重,但是究竟如何仍是未知的。
钱晓征:您觉得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孙晓云:“人书俱老”。“道法自然”而不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往往有种做不了的无可奈何在其中,“道法自然”是遵循着自然法则去做,提前想通,提前设计,而不是在非自然、非理性的强迫下身不由己去做。
钱晓征:将“道法自然”的想法用到您书法创作中来,您会怎么做?
孙晓云:既然“人书俱老”,能写“精致”就多写些“精致”,等到老到不能写的时候,那就做年轻时做不了的事情。自然的东西才是美的,这是真谛。大部分艺术家都会经历从年轻的美妙、精致到后来的成熟,老成过程。从“顺其自然”到“道法自然”。
钱晓征:“人书俱老”,是否意味着艺术成就和年龄有关?
孙晓云:是的。个人有个人巅峰,因此不能绝对。比如二王只活到四五十岁,留给我们的还是气血充足年龄的字,若他们活到了七八十岁,也许风格会起变化。再比如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时才二十岁不到。他再活下去,也许还有新的创举。所以,年轻做年轻的事,老年做年老的事。
钱晓征:您觉得时间够用吗?
孙晓云:时间不够用,是因为精力不够,如今与年轻不同,时间会夺走一些东西,很残忍。但也会由此积累一些年轻时没有的东西。
钱晓征:您觉得这种感觉是“消极”的吗?
孙晓云:不一定就是“消极”。我的幸福感比较低。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还可以做得更好。这也许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积极”。
钱晓征:对于这次画展的主题,您如何看?
孙晓云:这两个拆下来的字拼在一起,是造字,是一种现代艺术创造,让人在突兀和猜测中迂回,发挥自己的想象,也符合汉语字境和汉字法则,是掌握了要领和法则后的举一反三。
钱晓征:您所谓的“掌握要领和法则”,是否需要不断地去练习?
孙晓云:这里面还是有“顿悟”和“渐悟”的区别。要将“顿悟”和“渐悟”相结合。“渐悟”是归于积累,“顿悟”是灵感显现,没有积累,只想“顿悟”,也是徒劳。
钱晓征:书法的学习是不是需要很多时间?
孙晓云:古人曾“池水尽墨,退笔成冢”,为寻到书法秘诀“十三年不下楼”。虽极端但可以说明时间的重要性。长时间学习的过程可以形成一种“习惯”,通过多年的锻炼形成风格。必须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超感性的过程,如同打字,练习的时候需要思考,熟练之后,就成了条件反射。
钱晓征:艺术家的代季交替,您是否有明显感受?
孙晓云:在江苏,一次性把这么多不同年龄的画家放在一起“交流”,实属第一次,这本身就有意义。把“不同年龄的画家”放在一起,就是为了寻找差异和个性。时代会给每位画家打上烙印,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凸显。
钱晓征:可一美术馆一直用“江南叙事”艺术项目来探讨江南文化艺术的问题,请您谈谈南京的文化艺术现状。
孙晓云:既传统,又有前卫的。非常丰富繁荣,“和而不同”。各个年龄层都有人活跃在书画的领域里,不是每个城市都能如此。
钱晓征:在南京,或者在江南,为什么能够保持这种状态?
孙晓云:这就是血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十朝古都”,“都”就是所谓的“都城”,是聚集全国各类人才之地,这么多朝代过去了,南京聚集了多少代的血脉可想而知。
钱晓征:您如何看待今天的南京?
孙晓云:血脉犹存,“江左风流”。南京还是很养艺术家的,南京使我不愿离开。南京人憨厚而不愚昧,聪慧而不咄咄逼人。南京不排外,纳贤且包容。总有一种精致和考究。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做一件“传承”的事情,我能做多少尽力而为,坚持不懈,不改初心,醉心于此,符合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符合时代要求、国家方略,符合文化自信、传承需求,何乐而不为。书法使我“头上有神明、脚下有底线、胸中有正气、手里有活干”。
钱晓征:作为前辈艺术家,您能给下一代哪些建议?
孙晓云:除了花时间,没有捷径。当然,还需要有点灵性、悟性的。现在这个时代,学习途径已经变得很便捷、很广阔,众多选择容易眼花缭乱,需要坚定、专心。
钱晓征:您怎么看待学院派的“学习”方法?
孙晓云:学院派程序化的学习方式对人的天赋有很大制约。当然只是指艺术的“学习”方法。例如规定的模式、教材、考核会限制艺术创作。但都只是客观影响,关键是自己。人的一生任何时候都可以学习,重要在于你的选择。
钱晓征:您如何分配一天的时间?
孙晓云:正常作息、工作、家务之余的时间都会用于写字、看书。心里有这件事,有时间自然会去做。
钱晓征:您说过自己“手不停”的个性训练了写字,这种训练对您有何影响?
孙晓云:它使我将这种日常生活、琐碎家务中的习惯融入书法,成为条件反射,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钱晓征:如果让您的时间倒回去十年,您愿意吗?
孙晓云:我会将没做好的事情做得更完美。
钱晓征:您有没有心理年龄?
孙晓云:没有,我就是现在这个年龄。
钱晓征:您是否对自己的未来有一种提前的预知?
孙晓云:并非提前而是顺应。
钱晓征:您觉得您是属于“书二代”“文二代”还是几代?
孙晓云:四五代吧,首先得益于传承,其次优越地说归于基因,再次是坦然,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虽有压力,却因心里有底而不懈怠,努力便油然而生。
钱晓征:“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这句话您怎么理解?
孙晓云:艺术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不同的艺术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才会有艺术史。我记得一位大家曾说,“二三流的艺术家,可以代表一个时代;一流的艺术家,只代表自己”。
钱晓征:艺术史就是由这群少数的独特的艺术家组成的。
孙晓云:从艺术史看,一个时代的艺术家大多数只属中间带。艺术史就是由几个顶尖的艺术家和一群从事艺术的人构成的。而是否能成为真艺术需要时间的检验。
钱晓征:您做了这么多年的馆长,您对我们民营美术馆有什么期待或者建议吗?
孙晓云:民营美术馆目前还是举步维艰的。美术馆不是生产单位,而是服务社会的。私营美术馆较为自由,但若把心思放在想获得什么经济效益,还是有问题的。如何满足国家的需要和大众的需求,跟上时代脉搏,这些是有待思考的。另外,美术馆需要资本和群众的支持。国营美术馆应该多看看民营美术馆,相互交流。若能够联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精诚合作,相得益彰,那是最好的。
钱晓征:请一句话概括“时间”。
孙晓云:有“心”,才会有“快慢”。拿掉了“心”并不是没有“心”,而是一种和而不同。其实,没有“快慢”,只有“心”。有“心”,则无所谓“快慢”。
“江南叙事·第五季·参展艺术家 孙晓云 作品
孙晓云 杜甫《望岳》96×177cm 2016年
孙晓云 2016年
孙晓云 2009年
孙晓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32×22cm 2016年
孙晓云 刘勰《文心雕龙》句 32×22cm 2016年
孙晓云 陆机《文赋》句 32×22cm 2016年
孙晓云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32×22cm 2016年
孙晓云 陆游《古琴·名帖》联 22×68cm 2016年
孙晓云 罗大经《鹤林玉露》48×150cm 2016年
孙晓云 吴昌硕《刊石·行歌》联 54×158cm 2015年
孙晓云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54×48cm 2016年
孙晓云 2014年
孙晓云 李白《草书歌》103×31cm 2016年
本期对话参展艺术家:
孙晓云,女。一九五五年八月生于南京,三岁始承家传习书画,曾在农村插队五年,在部队服役八年。、十八、十九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一级美术师。博士生导师。
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紫金文化奖章”、全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首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曾七次获全国书法大奖。由华艺出版社、台湾未来书城出版社(繁体字版)、知识出版社、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台湾典藏家庭出版社、韩国土堂出版社(韩文版)先后出版理论专著《书法有法》二十三版,创全国书法理论书籍销售量最高纪录。并作为唯一书法理论书籍进入国家“农家书屋工程”。
先后获“韬奋图书奖”、“江苏省政府优秀图书提名奖”。先后多次举办“孙晓云书画艺术展”、“书法有法——孙晓云书法作品展”、《不忘初心》孙晓云书法展。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孙晓云书法绘画》作品集、《孙晓云书法精品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书法集 孙晓云》、江苏凤凰出版传媒出版《孙晓云书小楷老子道德经》(八次再版)、中华传统德育经典——《老子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合辑等。
1991 年起供职于《江苏画刊》(现《画刊》)杂志社,历任编辑、编辑室主任、主编、副社长。现供职于江苏省国画院。
1985 年起参加各项艺术活动,于国内外举办过数次个人展览并参加国内外艺术联展。出版个人著作及发行个人画册数种。
展览名:江南叙事·夬曼
展览时间:2018年4月1日——2018年4月30日
展览地点:南京仙林东·宝华山西麓环山路1号 可一美术馆
主办单位:可一美术馆
协办单位:现代快报·艺加周刊 FM997金陵之声《大美术》杂志 南通现代美术馆 ARTLAB联唐裔公司 十楼视频
学术支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赞助支持:大雷集团 南大梧桐深处咖啡馆
总策划:钱晓征
艺术总监:李小山
策展人:林书传
策展助理:覃诺洋 毛可一
视觉设计:刘乃瑜
视觉支持:丛伟“江南叙事·第五季·夬曼”艺术展
参展名单
30年代:喻继高、张华清、冯健亲
40年代:庄弘醒、方骏、赵绪成、沈行工
黄惇、宋玉麟、朱道平、
50年代:常进、周一清、杨春华、智光、朱建忠
范扬、徐乐乐、孙晓云、杨志麟、胡宁娜
吴湘云、沈勤、周京新、
60年代:喻慧、刘伟冬、黄峻、张正民、管峻
刘国夫、罗荃木、赵勤、靳卫红
70年代:徐弘、姚媛、陈辉、吴思骏、秦艾
秦修平、许静、徐钢
80年代:冯且、方凯、高子尧、单鼎凯
丛伟、张雷、周尤
90年代:驹田吉行、徐牧星、毛可一、赵慧儿、何晛含
顾幸子、刘养闻、陆诚、喻越、闫禹志、邵安南、
2000年代后:卞画、陈冉、陈逸尘、陈宇澄
陈子萱、戴希恬、傅雪臻、方之橙、龚程远、龚容欢
葛陶铭、葛荀、韩梓萌、黄致中、蒋昕傲、蓝翎朔
林乐颐、李沐十、刘梦泽、刘青霖、刘思含、凌圣楠
李熙宁、李游、刘语晨、马逸辰、钱博韬、邱苏晓
瞿吴桐、苏子寓、王景睿、王钧霆、王帅、王维格
王一铭、王子尧、项琅、徐千时、徐千又、严然
杨舒涵、谢雨珈、于蔡在浠、虞紫茗、虞紫茵、周久为
赵迦一、张乐丁、查沐含、张旻漾、张千弈、赵桐煜
朱同一、朱箫羽、朱昀灏、朱子菡、朱子渊
可一美术馆
KEYI Art Museum
南京仙林东·句容市宝华山西麓环山路1号
可一艺术区
Xianlin District(East),Nanjing City.
No.1,Huanshan Road,Baohua Mountain(West),
Jurong City,KEYI Art Zone
在南京,您可选择以下行车路线到达可一美术馆
1、出玄武湖隧道,沿312国道东行25公里,至宝华镇镇政府,右转。右手可见道旗指引。
2、出中山门,上沪宁高速,沿仙林大道东行15公里左右,到仙林翠谷,左转。左手可见道旗指引。
可一美术馆
可园艺墅:最江南艺术小镇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