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一、王平:瑶族“文字歌”的文化传统及当下意义 | 论文

2023-05-10 14:56:27

2018-04-19 何红一、王平 民族文学学会



【摘要】运用歌谣学、文字学与修辞学原理,解析瑶族“文字歌”的构成,对其在传统社会中的文化功用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瑶族“文字歌”的当下意义:重新认识瑶族与汉字的关系、重新认识广大民众与文字的关系、发挥传统“文字歌”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关键词】瑶族“文字歌”;文化传统;文化娱乐;文化传习;文化创造



“无岭不瑶,无瑶不歌”,喜爱唱歌是瑶族一大传统。瑶歌像瑶族其它口头文学作品一样源远流长,具有民间文学所共有的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特性,主要以口头形式存在着。但也不乏借助手抄本形式,由民间懂得汉语的师公、歌娘和歌手们用汉语夹杂着瑶族自造俗字的方式传抄保存并流传。瑶族手抄歌本极其丰富,其中有一类与文字直接关联的字形歌、拆字歌、谜歌,通过歌唱形式把汉字的形、声、义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透露出瑶族崇尚文化、知书习字、在文字运用上的集体智慧和创造才能。本文拟通过对这类“文字歌”中的文化传统探析,说明瑶族“文字歌”的文化价值以及它与现代瑶族文化建构之间的关系。

瑶族“文字歌”构成解析

瑶歌“文字歌指瑶歌中以文字为表现对象的民间歌谣,其表现形式有对歌、盘歌、拆字歌、字形歌、字谜歌等。它或出现在长歌套曲里,或出现在对歌习俗中,或直接以短小的猜谜形式出现,形式灵活,为瑶族村寨生活增添趣味。

瑶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但这并不影响瑶族使用文字和运用文字进行文化创造。文字是人类社会交际的重要手段,在文字缺失的情况下,人们就会马上寻找替代方式。据学者研究,瑶语与汉语同属汉藏语系,在语言类型上同为词根语形态,且同源词多、音韵相似、语法形态相近。这种语系上的亲属关系,自然使瑶族对汉语有认同感,很容易直接将汉字拿来改造和使用,使之成为瑶族传统社会主要的交际手段。瑶歌是瑶族民间表情达意、休闲娱乐、传递信息的工具,文字在瑶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渗透到瑶歌中,形成瑶歌中的“文字歌”传统。

1.  “字形歌”

“字形歌”是以描摹字形为对象的民间歌谣。广西全州东山瑶族乡婚仪坐歌

堂唱时“陪花歌”,其中就有这样一首《字形歌》:

一字写来像把枪,二字画短一画长。三字写来两画短,四字两点肚内藏。

五字写来盘脚坐,六字三点站四方。七字写来左脚撂,八字撇拉(捺)八两旁。九字写来金钩挂,十字写来像把钗。十字形歌唱几句,凑个热闹来陪花。

湖南江华也有一首咏唱数字的“十字歌”:

一(乙)字写来像条龙,你看从前赵子龙;长坂坡前他救主,千军万马逞英雄。

二字写来像条沟,周瑜用计夺荆州。孔明八卦算得好,害死周瑜上高丘。

三(叁)字写来像楼台,无情无义蔡百鍇,多多拜上赵氏女,衣襟兜泥垒坆台。

四字有口又无门,你看从前许汉文,那时水淹金山寺,法海救他命长生。

五字写来背又弓,元霸抛锤打雷公,天下算他是一将,铜锣落地命归终。

……

无独有偶,广西桂北地区丧葬仪式歌中的“哭丧开堂引歌”,也有一段类似的“十字歌”:

一字写来像把枪,鸿门大宴请刘邦,保驾将军螃蟹将,那怕英雄楚霸王。

二字写来像条龙,薛家府内出英雄,英雄就是薛仁贵,保主跨海去征东。

三字写来三条街,孔明台上把兵排;土中暗把雷埋下,烧死曹兵无处埋。

四字写来不通风,出了常山赵子龙;长坂坡前救阿斗,七进七出好威风。

五字写来缺少角,唐皇李旦闹沙河,沙河本是唐皇闹,害得鸡狗走奔波。

……

以上瑶歌运用民歌“十唱”套路,从“一”唱到“十”,但繁简有别。前一首用比喻、象形、拟人、拟物等修辞手段,直接描摹一至十这十个汉字数字字形;后两首运用起兴手法,先用起兴句进行描摹,再引起所咏之物,对其加以引申和发挥。两首歌虽作用于不同的人生礼仪场合,但都是通过描绘字形的书写特征,引出民众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讲述与评价。而且从“一”到“十”的歌序排列,显得生动有趣。

值得注意的是歌中的异体字、俗字的运用:“一”“乙”互用、“三”“叁”置换,正因为如此,才有“一(乙)字写来像条龙”、“叁字写来像楼台”( “叁”与楼台之“臺”外形相近)之类的句子。其中不规范的汉字解读和认知途径来源于瑶族民间的智慧,也正好说明民歌姓“民”的特性。

2.“拆字歌”

所谓“拆字”,是利用汉字笔划或部首交错的结构特点,对汉字进行拆解和组合而形成的趣味性文字游戏,“拆字”是中华字谜中“离合”字制谜法形成的基础。“拆字”作为文字游戏源远流长。始于汉代的图谶文字,在测字、行酒令、对对子、猜灯谜等大众化的娱乐活动中不断发展成熟。

早在唐代,“拆字歌”就现身于瑶族《盘王大歌》中。《盘王大歌》为瑶族祭祀盘王时所唱的祭祀歌曲,抄本众多,流传甚广,皆以汉字杂以俗字方式抄存于世。全歌一万余行,通常要唱七天七夜。《盘王大歌》中祭祀套曲中都有一首《四字歌》,歌中唱道:四字文书天字大,天字在高水字深。火字不通郎下手,水字不通郎洗身……[1]用拆字解义的方式和浅显的生活道理将“天”、“水”、“火”、等字的形、义编进歌里传唱,起到汉字启蒙和愉悦身心的目的。《四字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瑶族最早的“文字歌”,为后世同类歌谣之滥觞。在早期民族文献中,也是罕见的。

除了祭祀盘王,瑶族歌堂对歌也常常融入拆字游戏,形成饶有兴味的“拆字歌”。广西湖南等地平地瑶青年婚礼对歌“坐歌堂”,都有对唱“拆字歌”习俗。

①  一笔写成 字,两边 变成門,門字肚里安开字,请动主人开大

门。开开大门留俫进,留俫进屋趁歌堂。

②  一笔写成草字头,。木字写来脚下站,同伴接下主人茶。

③  一笔写成是火字,西字写来右角安,土字写来脚下站,金童玉女奉烟来。

④  一笔写成半边口,用字写来脚边安。走字打行脚下过,今夜酒筵来通杯。

⑤  一点一横长,    三步楼梯架到墙。大口肚里安小口,今夜酒宴第一高。

⑥  一笔写成是木字,卜字写来在右头。早字写来脚下站,起动主人收开桌。

⑦  門字肚里安市字,同伴如如闹歌堂。

⑧  另字扎刀别了姐,良字女边离开娘。

以上歌段分别通过拆字方式,把汉字的结构、形态,甚至内涵生动地描绘出来。其中①将繁写的“門”字,拆成两个门扇,“”读“e”(轭)音,是个瑶用俗字,两“”成一門。用“門字肚里安开字”来猜射“開”字;同样方法,⑦则用“門字肚里安市字”,来猜射“閙”字。同时,“请动主人开大门……留俫进屋趁歌堂”、“同伴如如闹歌堂”句,也描绘出当地开门迎客,设宴对歌的热闹场景。

⑧用“另”、“刂”和“良”、“女”分别拆解“别” “娘”二字,句子中也隐约透露歌堂散场时恋人间难舍难离的心境。②③分别用用“艹”、“人”、“木”拆解“茶”字;“火”、“西”、“土”拆解繁写的“煙”字,同时也表现瑶族歌堂对歌时用茶、烟招待歌友的好客习俗。

拆字歌中书写不规范的现象也从歌中折射出来。④⑤⑥猜射的都不是规范汉字。在歌段④中,用“半边口”加“用”字,再加“走字底”拆解“通”字、歌段⑤用“一点一横长,三步楼梯架到墙。大口肚里安小口”来拆解“高”字,分别得到的是“通”和“高”的俗字“”与“髙”。歌段⑥用“木卓  ”做拆解字,用木旁加“卜”和“早”构成俗字“木卓  ”,来拆解桌子的“桌”,“木卓  ”也不是规范的用字,“桌”与“卓”本不是一回事。以“卓”代“桌”为俗字中的同音替代。歌中又在“卓”字左侧加了木字旁,属俗字中的“增加意符”现象。但瑶族歌手都将它们视为通用汉字,体现出瑶族在习字、用字过程中敢于变通,用大体相近的字形来拆分构字的机智。

3.字谜歌

字谜为谜语之一种,由谜面、谜底组成。字谜歌是用歌唱形式来猜射文字的益智游戏。瑶族民歌中的盘歌和以歌斗智传统,孕育了谜歌的产生。前面所举的“字形歌”、“拆字歌”,其实都已具备了字谜的因素。只需稍加转化,添上谜底,用于猜射游戏,遂成字谜歌。请看一组湖南八都平地瑶字谜歌。

①一点写来一横长,二点写来口四方;

上面又有五官坐,下面双口讲文章。

②一对鸳鸯平排飞,一个瘦来一个肥;

一年只能来一转,一个月里来三回。

③二十一日落大雨,落到初三它才停;

那个猜中我小字,一双花带做人情。

④东边人买白丝线,西边人买白花丝。

人买八块去得早,我买十块去得迟。

⑤言是青山不是青,两人土上说原因;

三人寻牛牛无角,草木从中有一人。

⑥二人共凳不出头,丁字脚下打绣球;

一人就把绣球遮,柑子树上结石榴。

其中歌①,运用拆字法,将言字旁拆解成“一点一横长”、“二点”、“口四方”。再将右边的“吾”拆解为“五官坐”的“五”和“双口讲文章”的“口”,合起来为“语”字。其中对笔划的描述,也有不够准确之处。例如“二点口四方”,应为“二横口四方”,但由于是民间文学,只求大概,不必细究,也不为错。

歌②运用了拟物法和诡词法。把数字“八”比作一对平排飞翔的鸳鸯,并用“一个瘦来一个肥”,暗示“八”在书写时粗细不一的特点,这就是拟物。接下来两句“一年只能来一转,一个月里来三回”,用诡词法提供猜射条件:一年之中只有“一转”,即暗示在一年中只有一个八月;而一月之中“来三回”则暗示在一个月时间内,有三个“八”日,即八日、十八日、二十八日。这种指东道西,自相矛盾的制谜方法,就是诡词法。既提供出些许蛛丝马迹,为猜谜者指出思考线索,又进一步误导对方,将其引入歧途。

歌③谜底为“满”字。制谜者用拆字法解构“满”字,但,不是“满”的正字,而是解构“满”的俗字“”。方法为用“二十一日落大雨”解构满字右半部分:“二十一日”用“廿” 加一横表示;下半部分以“雨”代“两”。左边用“落到初三它才停”暗示偏旁为“氵”。“满”本为形声字,从水、从,会水盈溢之意。但由于民间俗字“满”写为“”,制谜者才有如此描述。

歌④谜底为“樂”字,这里也运用了拆字法。将“樂”字的上半部分拆解成糸、白、糸;下半部分的“木”字拆分为“八”和“十”字。整首谜语还用了叙事手法,讲述“东边人”和“西边人”分别去买“白丝线”和“白花丝”,“去得早”的人买得便宜,“去得迟”的人买得贵的小故事,使谜面听起来津津有味。

歌⑤、⑥为谜语中的蝉联字谜,谜底分别为一个四字词组,谜面互相关联,环环相扣,破其一字,则势如破竹,其余谜底字很容易被破解。

其中歌⑤首句:“言是青山不是青”,“言”加青山之“青”为“请”;“两人土上说原因”,提示“土”字上面有“两人”,为“坐”字;“三人寻牛牛无角”中的“三人寻牛”暗示“奉”字的字头;“牛无角”,“牛”字没有角,可以猜射为“奉”字的下半部分结构。“三人寻牛牛无角”,合起来为“奉”字;最后一句“草木从中有一人”,隐射“艹”和“木”之间有一个“人”字,即为“茶”字。四句诗构成的谜底为“请坐奉茶”。

歌⑥的首句“二人共凳不出头”,“二”与“人”的组合,又不出头者为“天”字;“丁字脚下打绣球”为“丁”字下面加一点,是个“下”字(当然这里的“丁”又用了不规范的写法);“丁字脚下打绣球”,用了拆解加象形,“一人”为“大”,再加上一个“绣球”代表“大”字下面的一点,构成“太”字;“柑子树上结石榴”,“干”与“柑”谐音,用“干子树”代替“柑子树”,“结石榴”用了象形法,将“干”字左右加上两点,变为“平”字。谜底为“天下太平”。此歌还有异文:“二人并排不出头,丁字无勾吊绣球;一人之下绣球吊,干子树上结石头”。

这两则四字谜底的字谜巧妙拆解出字形,再现了汉字的形象性,“丁字脚下打绣球”、“柑子树上结石榴”句,将汉字的基本笔画“、”比喻为“绣球”和“石榴”,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字形,又表达了瑶乡风情和老百姓朴素的生活理想,同时,四句七言构成的歌句也朗朗上口,带来听觉上的美感,让人过耳不忘。

 瑶族“文字歌”的文化功用

瑶族“文字歌”的文化功用,主要表现在文化娱乐、文化传习、文化创造上。

1. 文化娱乐

人类的生活少不了娱乐和消遣,饱含着“游戏精神”的民间文学,从古到今,一直是民众生活的开心伴侣。这里的“游戏精神”,即康德所谓“以愉快的情感为直接的意图”的“自由的艺术”。游戏是为了体验游戏本身的乐趣,是自由的活动,应当具有享受性和快感体验。席勒也说过“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并且,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游戏是兼具感性和理性的人以自身两种本性的内在和谐方式进行的生命活动。而歌唱与猜谜就是民间文学中最具娱乐性的形式,也是民众生活中非常人性化的精神消遣方式。这里所指的“游戏精神”不同于现在市场化倾向影响下所流行的所谓“娱乐化”、“庸俗化”。

“蛮人生活痛苦,居地荒凉,工作繁多,若不以唱歌宣其湮郁,则绝无怯烦怡情之余地。”瑶族生存环境恶劣,不断迁徙流离,生活中的艰辛需要用歌唱娱乐的方式来调节,以维系精神上的平衡。正如一首瑶歌所唱:不唱山歌心好慌,好比家中断了粮;家中断粮吃野菜,嘴不唱歌断肝肠。瑶族祭祀祖先盘王,通常是一个盛大而漫长的过程。除了请神等仪式歌曲外,还需要唱颂一些轻松、调侃和益智方面的歌调来调节气氛和愉悦身心。在婚丧礼仪中,也需要用歌唱来营造气氛和疏导情绪,拆字猜谜歌于是应运而生。

 “文字歌”的娱乐性来源于字谜引人入胜的游戏规则。《文心雕龙·谐隐》:“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谜是让人动脑筋来猜的,既要使人感到有难度,百思而不得其解。又要提供线索,启发思路,引导破谜者穷追不舍地去探寻谜底。好的字谜,初看使人“昏迷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产生浓厚的审美期待;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后,获得“顿悟”,心情豁然开朗,享受到“柳暗花明”的精神愉悦,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谜语是各民族感受语言魅力,满足好奇天性的文字游戏。谜语带着欢快的心情、发散的联想抒发对事物的观感体验和见识,并以垂询的姿态寻找和等待玩伴。它既有守口如瓶天机不可泄露的骄傲与矜持,又有迫切的渴望不耐寂寞的期待和顾盼。二者构成巨大的张力,使谜语拥有无穷的吸引力,‘谜’惑着我们”。瑶族“文字歌”充分体现作者对汉字结构揣摩的睿智,故意设置猜射障碍。又运用指东话西、谐音别解、模糊概念等方法,制造显与隐的矛盾,将人引入歧途。增加了谜面与谜底的距离,令人费解与玩味。

瑶族“文字歌”的娱乐性还来自于它的互动性。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文字歌”通常需要回应和破解,虽取材短小,但不乏绘声绘色,勾勒出趣笔趣事,构成小谜歌中的大手笔,将民间文学的娱乐性发挥到极致。看似轻松的盘歌和应答中,既有设谜方的挖空心思和巧设陷阱,又有破谜方百思不解的焦虑和一旦射中谜底,验证智力的快感。紧张疲惫的身心得到松弛和休息,何乐而不为?

2.文化传习

“寓教于乐”这个命题起于古罗马贺拉斯的《诗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其实“益处”和“乐趣”是民间文学带给人们密不可分的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千百年来民间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史告诉我们,民间文学一个最大的功能就是“寓教于乐”。作为识字游戏的“文字歌”,这一功能格外明显。因为单纯的娱乐是不存在的,“文字歌”的演唱,在娱乐之后总会带给人们某种思索和启迪,收获认字习字解字的乐趣。

“文字歌”的“寓教于乐”功能首先在于化难为易,趣味教学。清代文字学家王筠曾说过:“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必不可以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提倡将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汉字拆分为数个独体汉字,使汉字的认知由难变易。“文字歌” 作者熟知汉字拆分的道理,前文所举的“文字歌”中,均运用了拆分识字的方法。熟练地唱下来,汉字的结构都会烂熟于心。

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符号,汉字的形体同字义之间本来就有着紧密的关系。瑶族“文字歌”不仅将汉字的拆分运用得灵活自如,还添加饶有兴味的释读,寓汉字以新解。通过拆解字形,讲述故事,对字义做注释,更有效地传达了文字中的信息。“文字歌”对歌中“说文解字”的功能更为明显。不仅简单的汉字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和拆分方法,复杂笔画的字也可以见招拆招,拆分后寓以趣味性的叙事内容和形式,有问有答,其乐无穷。

例如一首情歌对唱:

女:一字夫人回家来,两朵花儿头上戴;在外住了一个月,当官骑马转回来。

男:腾字写来真古怪,左月右夫配起来,夫背两儿把马坐,全家坐马转回来。

女方先将“腾”字拆分为“夫”、“月”、“马”,用夫人头戴两朵花、在外住了一个月,当官后骑马返乡构成叙事情节,解读字形;男方回应时顺其意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同样将“腾”字拆分为“夫”、“月”、“马”,但是不仅仅是夫人的故事,而是夫人、郎官与两儿的家庭故事,将“夫贵妻荣”,率妻儿荣归故里的理想注入其间,也显得更合乎情理。在这样的故事中进行形象记忆,效果不言而喻。

再有“文字歌”均为歌谣体,可吟可唱,异文繁多,并形成固定套路,如“十字歌”、“一笔写成是某字”、“一字写来……”、“哪字写来……”,朗朗上口,易传易记,也大大降低了习字的难度。“文字歌”的演唱,都是在还盘王愿或婚丧仪式中的歌堂对歌中进行的,不需要另设歌唱语境和习读空间,“教育即生活”,歌堂即课堂。这就把原本严肃的教学融于生动的民俗情景中,在有意无意之间,进行情景式的认知学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完全宽松自由的状态下进行汉字文化的普及,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和强制命令,更不是灌输,这种自然状态中的歌唱教育,是“寓教于乐”的最高境界。

3.文化创造

瑶族“文字歌” 从常见的文字中,重构、演绎出全新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瑶族在参与“说文解字”、修辞比喻手法的运用、俗字创造等方面的聪明才智,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文化创造精神。

文字的创造,并不像有些人理解的只是文人墨客、士大夫的专利,也可以是山野村夫、农妇孩童参与的精神活动。老百姓不是只知道春种秋收和柴米油盐的泥腿子,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他们的社会知识面也相当丰富。其中的佼佼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及人事,加上年复一年歌场的实战演练和实践熏陶,个个满肚子文才。《广东新语》记载山子瑶与壮族一样,喜好作歌,歌成后先抄成范本,供奉后珍藏,以至歌本累积数箱之多。歌本,历来是当地民歌流传的重要载体之一,年复一年的对歌习俗和歌场训练,培养了歌手们的汉字认读水平。唱着这些歌长大的人们,他们的汉字修养和认读水平都不可小觑,比肚才有时候当地汉族也不敌。

汉字的魅力体现在使用和创造之中。汉字中95%以上是合体字,偏旁有千余。汉字的笔画和偏旁部件的可拆分性为汉字字谜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汉字的可拆分性使汉字的重构呈万花筒效应,变幻无穷。利用汉字的形、声、意,加入编者的经验和感受,来实现拆解与转换,给予该汉字从内涵到外部结构的重新建构,这实际上也属于一种文化创造。

瑶歌中的拆字游戏,不拘“六书”,既有按常规结构、部首、笔画的拆分,也有反常规的拆分。瑶歌“字谜歌”中的“天”,被解读为“二人共凳不出头”,或“二人并排不出头”,而商承祚先生释“天”为指事字,因“天在人上,故绘人形在后,作一注或两画一画以指其处,祗求表现其意”。瑶歌的功用主要是娱人娱己,寓教于乐,而不是科学考证。故而在对汉字的解读上发挥了大胆的艺术想象,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丰富了汉字形象的内涵。

瑶族“文字歌” 的文化创造,还体现在歌中所呈现出的审美情趣上。民间艺术是民众智慧与美感的结合。“中国自古就有许多由‘趣’组成的审美范畴,像雅趣、俗趣、天趣、奇趣等,这些趣味形态内含不同,各具风韵,体现着一种独抒性灵的智慧的快乐,每一种趣味形态,都以其独特性造就一种魅力,它能给人以异乎寻常的体验,而这体验又能让人快意于心。”瑶族“文字歌”传达出的,是带有民间美学趣味的情感体验。这种美学趣味,首先在于天趣,孩童天性般的想象力,“近取诸物,远取诸身”,通过形象地描摹对象,达到传达的审美目的。请看下面的《趁歌堂》:

一笔写来是三字,。王字镶边是田字,田字过头就是由。由字过尾成申字,两头提划便成車。車下走耳成連字,連字連城好唱歌。

这是一首添笔歌,一句一字,不断添加,有如童谣中的“巧连环”,在快乐的游戏中,变化文字戏法,又显得天趣盎然。

其次,在于奇趣。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好奇是人类审美期待的原始动力。“文字歌”对汉字采用不规范的破解方式,或绕弯子说话、或随性附会、或巧设关节,制造误读和歧义。这些都突破了人们的惯性思维,反映出谜者出奇制胜的认知心理,构成一种幽默诙谐的修辞效果,使人开心快意,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再看一段对唱:

女:上也勾勾挂,下也挂勾勾;中间打一棍,满地血流流。

男:昔日孟母择邻处,三次搬家为孟家;孟子成为大文豪,母教儿孙方法佳。

这一段歌中,“妹”巧设谜局,将“子”字比喻为上下两个勾勾的物体,但是中间被打了一棍,带来满地血流的结果。“中间打一棍”,既拆解出“了”字加一横的外形,又是导致“满地血流”的原因,拆解出“皿”字的构成;由于被打了“一棍”,“血”字少了一撇,“皿”字遂成。短短四句歌,紧扣谜底“孟”字做离合解构,一石双鸟。小伙子则机智地用“孟母择邻”故事做回应,证明他不仅深谙字形,还能灵活运用,演绎与“孟”字相关的历史故事,也是个好学上进的青年。歌中出现的“上也勾勾挂,下也挂勾勾”句式,形式上循环往复,妙趣横生。

第三,在于俗趣,即通俗之趣,不像文人拆字那样文气十足。相传南宋女词人朱淑贞有首著名的《断肠谜》:“下”楼来,金簪“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难留;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不把“仇”人靠;“千”里相思一撇消。

比较前文所举的瑶族“字形歌”,两者风格大相径庭。前者所用的是口语,浅近通俗,联想丰富,讲述的是众所周知的历史故事,抒发的是大众情怀;后者为书面语,工整精致。浅唱轻吟中,掩不住才情四溢。运用文人灯谜中的减笔格,抒发的是怨妇之情。两者虽然都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为猜射和描摹对象,但是在文化趣味和审美取向上,有着天壤之别。

瑶族“文字歌”的创造性,还在于形成了一套别致的汉字抒写与歌唱形式,既是“寓教于乐”游戏精神在瑶歌中的体现,又显示出瑶歌拆字形式的独创性。例如“一笔写成是某字”的套路,组成以下“文字歌”:

一笔写成是木字,米字写来右边安,女字安在米脚下,同伴来到新娘楼。

一笔写成是木字,王字写来右边安,燕子衔泥枉费劲,歌情逢娘枉费心。

一笔写成是木字,人字写来右边安,母字写在人下头,知姐杨梅落哪方?

一笔写成是木字,目字写来在右边,心字写来脚下安,今夜歌情想在心。

一笔写成是木字,寸字写来右边安,望姐歌情留下俫,望姐歌情留俫村。

一笔写成是木字,弟字写来在右头,木字弟字并排站,几时踏上姐胡梯。

一笔写成是木字,,寸字写来右边站,空挂鸟笼在“木豆寸”头。

一笔写成三江水,乌云肚里八八飞,木字写来脚下站,海水鲤鱼离水深。

一笔写成三江水,,佳字写来右边站,同伴受缠姐滩头。

一笔写成三江水,工字写来右边站,工字受逢三江水,隔江看见难得逢。

一笔写成三江水,小字写来在右头,月字写来脚下站,有福逢娘无福消。

一笔写来是言字,土字写来右边安,寸字写来脚下站,诗歌拆字姐聪明。

一笔写来是言字,主字写来右边安,月字写来脚下站,几时同伴请行娘?

以上分别解构 “楼”、“枉”、“梅”、“想”、“村”、“梯”、“木豆寸(樹)”、“深”“滩”“江”、“消”、“诗”、“请”等字,在固定的套路中展开变化,和而不同,相映成趣,具有独特美感。这类歌还可以无限地编唱下去,充分展示歌手以口代笔,妙“笔”生花,即兴创作才能。

瑶族“文字歌”的当下意义

瑶族“文字歌”的个案分析,提醒我们在民众的文化创造、汉字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有必要重新审视如下问题。

1. 重新认识瑶族与汉字的关系

汉字是华夏民族的杰出贡献,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财富。它不仅对汉族文化生活产生着巨大影响,对少数民族文化生活以及世界文化也产生着巨大影响。本来汉字是民众的创造,汉字只有在民众的不断使用中,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瑶族与汉字有着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除了对歌习俗与歌堂传书传统外,还得助于道教的传播。宋代传入瑶区的道教,其传播载体主要是汉文经书。这些经书也就成为瑶族习读汉文的教科书。一般瑶族男子到了成年时期都要由瑶族师公、道公举行“挂灯” 受戒仪式。“挂灯”、受戒时除师父秘授仪式与法术外,抄写师父传予的汉文经书,便是一大功课。先由师父逐字逐句逐篇教念教写,经过一段时间, 直到把全部经书念熟抄下方算结业。云南蓝靛瑶“度戒期间,受戒者住在度师家中,......由师父传授各种宗教仪式和课目,学到一定程度后,可自己回家念诵经书,念完18本后,度戒才算结束”。

由于瑶传道教的原因,在瑶乡,男性青年即使没有机会进学堂,也能通晓汉字,甚至有着较高的汉文化修养。瑶族为了传播本民族传统文化,对后代进行历史文化教育,也会通过宗教拜师途径和乡学、自学方式接受汉字扫盲。部分瑶族迁徙到东南亚和欧美以后,也将这种崇尚文化的风气带出国门。在老挝、泰国都曾办过自己的学校,自编汉文启蒙课本,在族人中传授本民族历史文化。所以尽管现在他们祖上已有多少代人客居他乡,但仍然珍藏着祖宗传下来的汉字经书和《盘王大歌》,并有不少人还能认读。“文字歌”的出现,非一日之功,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的。

2. 重新认识各族民众与汉字的关系

汉字究竟是汉民族所创,还是各民族共创?持汉字“是汉人创造文明的工具,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的观点,仍然代表相当一部分人的认识。瑶歌“文字歌”及其文化传统,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少数民族在汉字构成和运用上的贡献。我国南方很多民族都有拥有汉字类俗字(有的称之为土字),也拥有类似瑶族的“文字歌”,“文字歌”的存在就是一个明证。

瑶族同胞在生产生活中借助汉字创造的瑶用俗字,像、、木豆寸、木卓  、、髙等,都记录在生动有趣的“文字歌”中,代代传承下来,反映当地丰富的语言资料,为汉字系俗字补充了珍贵字例、为研究瑶用俗字的构造理据提供了鲜活的样本。将有益于瑶族方言俗字研究,最终为少数民族认知科学理论的建立提供语言样本。

在中国民歌中,“文字歌”只是一个很小的类别,微不足道,容易被忽略。

“文字歌”的研究也属于薄弱环节,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文字歌”,更是弱中之弱,这与社会上的偏见有关:一方面传统观念鄙视文学艺术的娱乐性,否认艺术的“游戏精神”。另一方面对民众“舞文弄墨”,从事文字游戏的资质持怀疑态度,这些都影响了少数民族“文字歌”的搜集、抢救与研究。故建立包括少数民族拆字歌、字谜歌在内的中国民歌或中华字谜库,保护中国民歌与字谜文化的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

汉字之所以博大精深,色彩纷呈,毫无疑问,少数民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从少数民族“文字歌”中总结汉字在少数民族方言中运用的特殊规律,为汉字文化在不同族群中的传承和运用提供借鉴,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提供有力依据。

3.发挥传统“文字歌”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民歌历来都是民众的开心伴侣,养心良药。任何时候,只要唱起民歌,就会忘却烦恼。即使是悲歌也能带给人们以心灵共振后的快感。“文字歌”有极大的娱乐性,具有趣味之美、修辞之美、诗性之美与智慧之美,是千百年来民众创造的非常可贵的文化传统,,认真地加以总结和发扬光大。

现代社会对娱乐、休闲的要求应该比传统社会更为迫切。作为民歌的一种,“文字歌”用智慧建构汉字迷宫,供民众劳动之余斗智逗趣,娱情怡性,恢复心身活力。它的几大传统功用:游戏、欣赏、教育、创造都可以现代社会人群中继续发挥作用。

瑶歌“文字歌”寓教于乐,即能放松心身,又能普及汉字文化知识,使民族文化得以延续。这种方式也适用于现代不同层次的汉字教学。

瑶歌“文字歌”所体现的文字传统为瑶族新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发展的过程。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根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素质固定由某一种文字形式来体现, 在长期的历史承袭过程中形成一种习惯势力, 使这种文字成为该民族文化特点之一, 成为该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字的文化特质既体现在文字形式本身之中, 也体现在用该种文字所记录的文献之内。”

瑶歌“文字歌”及其文化传统,体现了瑶族人民在统治阶级文化垄断和文化压迫下,争取文化自主和文化平等的积极抗争精神。瑶族是历史上不断迁徙的民族。因为不断迁徙,居无定所,又经常受到迁徙地文化的冲击,保留祖先传下来的文化尤为重要。瑶族保留民族文化的方法除了口传心授外,还借助于汉字的书写习读,将民族记忆用纸笔传抄下来,使本民族历史不至于在颠沛流离的迁徙中流失、中断。尤其是世界瑶族,从古到今不断地迁徙、游移,居住国度在三种以上。习读汉字,抄写祖传文献为他们保留了本民族祖传下来的重要文化信息,也成为他们艰难迁徙历史的见证。而“文字歌”就是他们在被剥夺接受正规文化教育权力的条件下,自我教育,文化自救的良方。

“文字歌”虽然可以书写出来,借助抄本流传,但它的本质是属于人民大众的。通常是为“唱”而写、为“传”而写,为“记忆”而写,而不是相反。在形式上它以歌体形式呈现,可歌可唱,比之散文体字谜更有优势,更利于流传。借助文字的书面载体,瑶歌也获得更为丰富的传承传播范式,超越时空局限,流传得更广泛、更久远。

(原文刊于《民族文学研究》2015年第2期,注释已略去。)

作者简介

何红一: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王平: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教授。

何红一教授

王平教授

扫一扫,请大家有空多多关注瑶祖故里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壮歌分享交流群